今天要和大家講解許多人碰到都會苦惱的曲線!相信點進來看的人,應該都是對LR這個手機調色軟體不陌生。加網路上都有許多快速教學的文章和yt,不過通常他們都不太會動到曲線( tone curve )那部分,也不少人都應該不大知道從何下手,所以今天為各位整理了一套前顯易懂的教學,希望大家都能多多應用!
前一篇關於基本調色的教學文在這!
前言
開始解說前,先打個預防針好了><畢竟自己也不是甚麼大師,調色這種藝術本來就是很主觀的,會寫這篇文章只是因為身邊有幾位朋友有時候都會問,然後又不知道怎麼從簡解釋…之後就規劃了一陣子,畢竟自己表達能力不好,所以需要一點時間整理思緒(哈哈
那本身也不會做太多修飾或特意進到ps做細部調整,除非客戶有特別要求,其實把基本曲線原理好好地掌握,本來的照片調出來後就會讓人非常驚豔,而且理解曲線後,等自己慢慢拉出心得,對於你要經營ig版面能有很大的改變,在工作時也能加快後期調色的時間!
然後如果有其他問題或想要交流的,都可以在留言區告訴我!那廢話不多說,我們就直接進入教學吧!
曲線 tone curve
那最一開始時,通常會在上述所說的區域先點三點,之後開始最微調,那其實在動曲線之前,自己是會先找幾個範例,或想要的大概風格跟主題,之後做嘗試。
那最多人在用的就是S曲線,把高光提高一些陰影拉低,中間掉就看自己喜歡亮一點還是暗一點,最後在black那邊往上拉一點,讓陰影細節稍稍出來一些。
###注意一點! 曲線在調整的過程中,通常都不會拉太多,因為每個人拍照使用到的工具都不太相同,所以寬容度一定會有差,並非網路上教怎樣就會相同,而這也是曲線的迷人之處,拉到好壞成敗一線之間!
RGB curve
其實很簡單,以上用途和大家說明 : 紅色曲線上下為紅色跟青色、綠色曲線上下為青綠跟紫色、那最後是藍色曲線上下為藍色跟黃色。
在拉的過程中,也切記不要拉到太多,其實微微調整就能看出差別,然後曲線會比較偏細節一點,所以如果用lighroom的朋友你要拷貝濾鏡時,要注意或許下一張圖並不是用這個曲線設置~
舉例:(等等會有實戰別擔心) 假設說今天拍攝主題是喜歡偏冷色,就會去曲線blue那邊調整;那如果今天想要暖一點,也可以去blue拉低讓他偏黃一些,那如果你想要日系就去動綠色那邊,通常日系的都偏亮綠或亮藍,簡單幾個點快速帶過~
實戰應用
那在開始調色前,因為拍攝都是用raw檔居多,所以會先修正整體顏色,那如果你是用手機的話就沒差,只是說曲線應用可以很活,那一樣一點是,我會在RGB曲線高光、中間調、陰影那邊點三點,那這樣點的好處是甚麼?
好處的話是說,你可以自己決定說,想要哪個部分偏甚麼顏色,以上範例圖片來說,因為那時候是拍演唱會舞台,那他的光會打在後面顏色亂亂的,然後會希望說,以紫色跟青色作為基底為方向
所以我就在綠色那邊中間調把紫色稍微拉出來一點,然後周圍暗部和高光拉成冷青色,最後在顏色中有一個調色盤,整體加了一點粉橘襯托,就能把這張的氛圍做到自己理想中的樣子。
總結
本來想了一段時間,因為自己不想出那種純粹告訴你數值的文章,畢竟都點進來看了,還是希望大家多少都能吸收一些東西哈哈><
那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分享,只是說真的太多,短短一篇文章放不完@@ 如果還想看我調色教學或其他照片,都可以再私我或底下留言告訴我,每則留言我都會看!!那今天就到這邊!下次見~

哈囉我是本欄作者 Rikod
如果想看更多其他我的作品可以去看IG,若有其他想法跟問題,都可以來詢問~希望這篇文章多少能幫助你在調色上有更多想法><
相信點進來看的人,應該或多或少對攝影都是有些基礎底子的,那說真的廣角鏡頭真的超多>
都有許多快速教學的文章和yt,不過通常他們都不太會動到曲線( tone curve )那部分,也不少人都應該不大知道從何下手,所以今天為各位整理了一套前顯易懂的教學,希望大家都能多多應用!
上一篇提到如何挑選大光圈,今天想要和各位分享這顆,Sigma 35mm f1.4 DG DN定焦大光圈鏡頭,也是目前自己工作和外拍時做使用的工具,那今天會以自己這幾周實拍的經驗,與各位分享我對於這顆鏡頭的看法,還有他又和前一代HSM跟大家sony 原廠的35GM 差在哪,今天就帶大家一起看看吧!
本篇會大概介紹你本篇會大概介紹你拍人像照時,為何需要定焦?!以及有哪些焦段的定焦大光圈的鏡頭,是你可以從中考慮做挑選的;同時也會告訴你怎麼選擇;再加上自己過去拍攝的一些經驗,在最後會分享幾個,我覺得價格實惠又不錯的 定焦鏡 頭,接下來就廢話不多說直接給他看下去吧!
網路現在很發達,不像以前許多素材或觀念,幾乎都是要靠自己花很多時間慢慢摸索跟尋找,但也因為現在”太過發達”有很多人都會上網買lut包,但為何你的照片套了濾鏡一樣大便,不像那些網紅大片呢?而這就是今天要探討的重點,分為五大點,衷心地告訴各位,或是想開始經營好IG的人。
為何騰龍這支f2_2.8 Tamron 35-150 mm,為何在今年熱度炒這麼高?以及分享一些這些年我觀察到的鏡頭焦段的變化及未來走向,如果對這幾年鏡頭焦段變化不感興趣的話可以直接跳到中間段落~講關於甚麼人或工作者適合作購入的心得~那就廢話不多,直接看下去吧~
上篇關於騰龍鏡頭前幾名,有興趣可以去看看
點擊查看
前言
其實在過去很多廠商都有推出類似焦段的鏡頭,那為何騰龍這隻會這麼夯呢?
因為在過去因為技術尚未非常成熟(很少光圈能恆定),加上以前大部分攝影師的習慣都是選擇以16-35、24-70、70-200的可變焦段來工作居多,那為何現在也有許多人選擇以28-75、28-70呢?
當然還有今年最新的騰龍的35-150更是重新定義標準鏡!(後續還會推出新文章有關鏡頭焦段變化)
那隨著用戶習慣改變是一部分,原因也是各家廠商技術成熟,攝影器材不再像過去高門檻那般昂貴,廠商注意到中間一部分客群並搶攻,所以就犧牲一點焦段、畫質但換來的是更輕巧、更便宜親民的鏡頭。
甚麼人適合?
最直接我會覺得它就是人像專屬的一顆神鏡,如果你是一位專拍人像的攝影師,你想想他一顆鏡頭有效包含了,35、50、85、135不只這樣還給你f2-2.8(但超過42左右就會變f2.8但還是非常好,若論背景虛化程度,望遠端一拉開也是非常足夠。
第二如果你是一位常常單兵作戰(錄影)的人,那買這顆可以一次性的省兩顆鏡頭(24-70、70-200之類)空間,像以拍攝活動來說常常會需要更換鏡頭或雙機位,省去更換鏡頭或切換ab cam的時間,讓你能有更多時間專注於現場狀況,其實這一顆很大程度上就能解決你許多問題。
cp值總結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7J1lNxHFD4&t=980s&ab_channel=JaredPolin
實戰加解說~
最後如果你問我這顆要價40000多左右的鏡頭值得做購入嗎?我會說…當然(預算夠的前提下)
他其實除了以上講的那些,他還具備微距功能,讓你在拍攝一些商品照或人物時,能擁有更多拍攝選擇,同時鏡頭上還多付兩個自定義的按鈕,旁邊也多type-c的插孔,算是蠻創新的。
比起你一次購入傳統那些24-70、70-200g f2.8 G master等級(隨便動輒就要5-60000),這支鏡頭真的可以算是兼具專業又經濟實惠了。
哈囉我是本欄作者Rikod
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也別忘記分享給妳其他喜歡攝影的朋友,有問題也可以在下方跟我討論,留言我都會一一查看並回覆~互相交流